【编者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美好的大学时代,才算不枉此生?此刻不荒度青春,未来无悔恨之念。每一名步入大学校门的学子都应切实做好学业规划,尽早确立学业目标,为一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扎实基础。而作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启蒙者、引导者及参与者,高校及高校教师都应尽职尽责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个人兴趣、特长、所学专业等多维度因素,综合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业计划。西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业规划与发展,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鼓励各学院通过自身专业特色,开展不同方式的学业规划指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大力推广和引导学子强化学业规划以及宣传优秀的学业规划方式方法,党委宣传部携手各二级学院启动【学习正当时】专题,以促进各学院间交流学习,并带动和加强学生对学业规划的充分重视,营造更加浓郁的学习氛围。
“博学、上进、精业、创新”是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风,作为西译唯一工科类学院,该院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工作,将其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该院负责人表示,有计划、有组织、有质量的学业发展指导服务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环境,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信息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理念,落实主体责任,在营造优良学风、教风,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落实学校就业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学院2023届毕业生参加考研人数较去年提升一倍,达到历届最高值。拟参加专升本考试人数也逐年递增,今年达到近200人,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60%以上。同时,意愿考公、考编和参加“三支一扶”人数也有较大幅度增加。以上都源于学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困难为抓手,结合学生特点,发挥、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学习,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比赛,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举措多途径围绕学生学业规划、考研、专升本、出国留学、就业等开展的各项服务工作。
多管齐下 扎实推进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工作
为了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职业竞争力,信息工程学院根据学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针对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学院会根据学生所学公共课程指导其先拟定自己的学业规划;对于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学院会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学识积累,指导其拟定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今年刚入学的2022级新生,学院已经安排各班辅导员召开关于撰写学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同时邀请学院副院长王艳丽、尤国强及其他专业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学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导学生撰写好学业规划书,共同帮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另外,学院还安排专业老师对2022年上半年全体非毕业班学生撰写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有序地指导,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和自身实际进行修改,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据统计,信息工程学院2022年拟参加考研人数为25人,较2021年提升了一倍。该院副院长赵桢宇表示,为了提升考研率,学院将根据学生需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例如,学生在大一时,学院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背景和未来发展前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好基础课程,在学生心中播下考研的种子,鼓励学生初步建立考研意识。大二时,通过导师引导,帮助其强化考研目标。大三时,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进行精准指导,帮助学生坚定考研信念、制定合理目标。大四时,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投入到考研复习工作中。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密切与导师配合,切实做好引导、心理减压等保障工作,为学生考研夯实基础。为此,学院不仅为考研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通过树立榜样效应,专业老师引导、点对点知识解答、了解考生心理状态、加强个体帮扶,加强家校联系沟通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考研夯实基础。
目前,由于专科毕业生在某些领域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新生入校后,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家校平台等途径,不断加强宣传,鼓励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引导学生毕业后继续参加专升本考试,助力学生不断成长。据统计,今年该学院拟参加专升本182人,其中已有145人已报名参加专升本培训。
当前,就业工作已经不是毕业学生和辅导员单方面的事情,需要聚全院、全员之力大力推动。为此,信息工程学院多方位加强教育引导,学院、辅导员、导师等多管齐下,不断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引导,例如,辅导员带队组织非毕业班学生观摩招聘会,并与学生及时进行分享交流;导师、辅导员认真指导学生撰写具有特色的招聘简历,帮助学生争取面试机会;与就业服务中心和就业联络员紧密配合,依托校方资源,开展专场招聘会;发挥全院教职工的力量,多方联系招聘单位;学院领导带头开展访企拓岗,为毕业生挖掘就业岗位;维护和加强家校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岗位。
提高业务素质能力 当好学生成长引路人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高瑞虽然才入职一年多,但已经对辅导员工作已经有着深刻的认识。目前,她带了2021级3个本科班,分别是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瑞往往都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我每周都对自己所带班级随机听课两次,并对本班级学生上课纪律情况进行汇总,这样,我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进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随后,我会主动地与任课教师沟通,以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
高瑞也是一个非常用心的人,非常善于总结归纳工作中的规律和方法,主动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请教学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她在工作之余,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她认为,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管理作用。同时,她重点关注经济贫困生、学习后进生、心理问题生等特殊群体,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与就业部门老师联系,及时为学生提供可靠、准确的就业信息等,争取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服务。
为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班风建设,她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走访宿舍等一切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规划大学生涯 演绎完美青春
徐喆是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一名大四学生,当问及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时,他的回答逻辑清晰,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着客观而理性的认识,“首先,我在刚上大一时,就提前了解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各方面情况,我认为我更倾向于设计用户的操作界面,研究新技术。所以,我最终选择web前端开发方向作为自己的目标展开深入学习。”
徐喆认为,大学所学专业课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合理安排自己大学四年的时间,有针对性地打好专业基础,再去上手做项目。“应届生面临就业的时候,面试官一定会问项目问题。例如:你曾经做的项目?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所以,我从大三开始,就磨着老师一起做项目,将自己学习到的前端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框架知识和应用场景融会贯通,形成对整个项目的完整思路,为自己积攒项目经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徐喆意识到立足专业特点,明确学习重点的重要性,于是他积极参加学科竞赛,重视英语的学习,积累实习实训经历,努力考取各类证书,积极完成课程项目等,以为将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增加筹码。
谭璐洁是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名学生。“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四年的大学生活起始,一定要想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要盲从,要对准方向再出发。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制定计划,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我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我们专业课通常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并且需要电脑操作,所以我会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效率较高的学习时间,试着坚持在这些时间段内以合理的强度进行积极学习。也会向身边成绩优秀或者学习习惯较好的学长学姐多多请教,从而能够更快地解决一些专业难题。同时,还要‘常立志’与‘立长志’,即做详细的短期学习计划来完成一些小目标,以此为基础,设置长期规划。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逐渐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或是知识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从而提升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她如是说。
从大一仅仅能拿到校级奖项,到大二冲击省级奖项,个人首次获得“挑战杯”省级银奖、“互联网+”大赛省级铜奖,与团队合作荣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地区二等奖,到大三在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得三项“挑战杯”省级银奖,两项“互联网+”省级银奖,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地区一等奖、国家三等奖。谭璐洁直言,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不仅是一个不断提升、完善、突破自我的过程,也使她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谭璐洁说,通过分析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后,在大一时就选择加入了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从中她也学会了平衡学习与社团实践的关系。大学期间,她曾担任信工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荣获“十佳主席”及“十四运优秀志愿者”荣誉等。在她看来,人生就是充满无数选择,一次一次地选择,决定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也因为一次一次地选择才成为今天的自己。所以大胆地选择,大胆地爱,大胆地生活,好好地长大。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成果突出,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人才培养夯实了基础。未来,信息工程学院还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实做细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工作,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