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新范式·新特点·新展望——评《苏区德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一、新视域
为什么要选取新的研究视域?新的研究视域可否有利于当代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新的研究视域如何确立?这些问题既是当代德育研究现实的热点话题,也是该书的亮点。
在研究视域的选取方面,该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的拓宽了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在当代德育理论界,德育的内涵正在被一系列名词所取代,其整体性被无情地割裂,德育理论研究陷入空前的困境。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选取了“大德育”的研究视角,将目光投向了中央苏区德育新天地。基于当今中外道德教育研究界不约而同关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作者将研究聚焦于苏区革命战争整合下的德育与近当代社会历史文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当代德育实践界,理论和实践的分离现象日趋加剧,作者通过“实效性”视域的充分论证,不仅概括了苏区德育成功实践的成因、特点、规律,而且对相关结论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评价与展望。
在研究视域适应时代需要方面,苏区德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有利于当代德育研究进行历史关照的新视域。在当代德育理论界,德育本质的讨论被一系列枯燥、空洞的概念所取代,德育的整体性被割裂。诸如德育被肢解为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学校德育又分割成大学、中学、小学德育等。因此,以“大德育”为研究视角,以社会历史文化为考察背景,以革命战争整合下的苏区德育理论为出发点,对苏区德育的本质、规律、特点、价值等进行系统的论证,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富于阶级情感的德育理论体系,而且将有利于当代德育理论研究。在当代德育实践界,虽然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但是并没有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道德滑坡等现实问题。因此,该书从苏区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苏区人民思想觉悟、精神面貌的提高,社会风尚根本好转等,对苏区德育的实效性进行了严谨的论证,这将有利于当代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新研究视域的确立方面,作者稳定的学术定力与持续的资料积累,为该书的全新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作者不受生活风雨与时代变化干扰的学术定力,使他既保持了研究的相对稳定性,又表现出研究领域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在搜集资料持续性方面,作者三十余年来从未中断过毛泽东教育思想方面的相关资料积累工作。以该书使用的资料为例,既有德育理论,诸如大德育、生活德育论等方面的资料,又有战争整合下苏区实践,诸如苏区干部、学生和民众及社会风俗方面的资料;既有表层的人民行为表现方面的资料,又有深层的观念形态方面的资料;既有微观方面的个案资料,又有宏观方面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料。伴随着相关资料的不断丰富,作者的研究视域得以不断拓宽和深化。
全新的研究视域的选取、应用与确定,不仅有利于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也有利于研究结果表述方面崭新范式的呈现。
二、新范式
红色文化研究的基本范式应该怎样构架?德育实效性应该如何表述?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应用?这些问题不仅是当代德育理论研究的难点,也是该书的重点。
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应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思想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是当代德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作者从“大德育”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苏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苏区社会风尚巨变的全景描述,对苏区德育实效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对苏区德育本质、政治经济文化与苏区德育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进行了理性的阐述;从当代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对苏区德育实效性的全面剖析,对苏区德育当代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与展望。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苏区德育的宏伟画卷,对当代德育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区德育实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群体道德层面,干部成为人民美德的楷模,妇女构成了一道靓丽的美德风景线,少年儿童成为美德高尚的新生一代。在个体道德层面,信仰精神、集体主义成为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每个人行为准则;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成为每个人的内在品质;团结友爱、国际主义成为每个人的灵魂净化的标志,苏区人民的思想觉悟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板。在社会道德层面,防疫卫生,消灭了脏乱差;移风易俗,革除了旧陋习;倡导新风尚,铲除鸦片、赌博、娼妓、匪患等社会毒瘤,社会风尚得到了根本好转。
德育研究方法不应该成为空洞的代名词。在该书中,面对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作者创新性地使用了现象学方法:通过对苏区人民的道德行为表现的直观描述,使人们对苏区德育的实践具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对苏区精神、苏区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史实的全景式描述,使人们对苏区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深层的认识。面对苏区德育成功实践的实效性,作者创新性地采用了历史对比的方法:通过共产党的研究资料与敌对方的档案材料的对比分析,如用共产党的“列宁小学”“平民教育”和国民党档案资料中“特教团”“保学运动”的比较,有力地佐证了苏区德育的规模和效果。
可见,新的范式不仅表现在合理框架的构建、德育实效性的表述和方法的创新,也表现在苏区德育的当代德育价值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三、新特点
理性思维如何在德育研究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这是当代德育研究的焦点,也是该书聚焦的理性之光。
该书以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苏区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以苏区德育的实效性为生长点,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论证,表现出深刻性、系统性、时代性等显著特点。深刻性体现在关于传统文化、时代文化与区域文化相互作用于苏区德育的深层思考;系统性体现在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政策与苏区人民生活现实、苏区德育理论共同构建的交互作用系统;时代性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德育文化与中国传统德育文化的高度融合,即革命战争整合下的多种德育形式与苏区人民现实生活的有机共动。在作者看来,深刻性与深层的群体民族人格密切相关,系统性与理性的整体构建紧密相连,时代性与苏区人民的现实生活水乳 交融,深刻性、系统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苏区德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央苏区德育实效性的社会历史文化考察》的问世是作者三十年来不断反省的心得,也是作者一次次理性反思的结果。作者三十多年的学术之旅,一直坚定不移地追求着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并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收获了一系列成果。在20世纪80代末,作者怀着对毛泽东的无比崇敬,激情饱满地完成了《毛泽东平民教育意识的文化人格探源》的写作。经过硕士阶段系统的学习和反思,作者选取《毛泽东平民教育观的成因及特征》为硕士论文的题目,开始了新的相关课题的研究。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发展与积累资料的丰富,作者开始了新的反思历程:毛泽东的人民教育实践取得怎样的成功,诸如工农兵上大学、普及义务教育等如何成为教育史的里程碑等,于是《毛泽东人民教育观论纲》得到了完整呈现。该书问世之后,作者继续沉思,将目光聚焦到在短期内创造了人类道德教育史上罕见奇迹的“苏区”,顺利出版了《苏区德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央苏区德育实效性的社会历史文化考察》一书。作者不断思考的脚步并未停歇,他又将研究视野投向了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毛泽东美德理想主义教育观论纲》将是作者反思后的新成果。
总之,作者不断理性反思的自觉意识,不仅使他学术之旅中的累累硕果具有鲜明的特点,也使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不断超越的过程中成为新的起点。
四、新展望
毛泽东的美德理想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什么样的世界意义?他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当代能否成功转化?这些问题的解答应当成为研究者的共同心愿。
毛泽东的美德理想主义教育作为传统教育智慧20世纪形态的经典范本,在理论上以其独特的毛体文和语录体,翻译成不同的文字,使20世纪30—80年代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理论输出国,超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在实践上,不仅形成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盛景,而且无论就民族独立的示范作用而论,还是就德育实践的巨大成就而言,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意义:普及教育圆了人类文明史上所有教育家的理想之梦,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许许多多有待人们破解的教育之谜:高等教育向平民敞开了大门,打通了教育与社会联系的通道,彻底改变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社会教育中的“两报一刊”广播匣、标语口号黑板报、运动、会议、歌曲、影视剧等,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置身于追求美好理想的美德意境的海洋之中。
在令人神往的毛泽东时代,“六亿人民尽舜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追求的高度融合:人的自私和追求感官快乐的本性被有效地控制,传统教育智慧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无比的威力。在那个值得反思的毛泽东时代,“美俗”已不再是古代道德教育家遥不可企的梦,崭新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风气人人称道;“文圣”与“武圣”信仰已经转化为新信仰;“修齐治平”的理想已经转化为“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甚至牺牲生命的新理想。
在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挑战下,国外的有识之士开始将视域聚焦于中国传统的美德教育智慧,而我们对西方的所谓的教育科学视域下的德育理论、实验顶礼膜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并煞费苦心地寻求解决人类的当代美德难题,我们坚信,凝结着传统教育智慧的毛泽东的美德理想主义一定能够再一次得到成功转化,并引领当代人类走出迷茫。
作者:韩红升,山西永济人,现为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首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