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信箱
  • 信访举报
  • 一网通办
  • 课程中心
  • 查询系统
新闻中心

西译召开“文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

作者:郭思红、邹仁旗、南博采 编辑:刘梦琦 来源:文学与传媒学院 发布:2023-12-21 点击量:

为加大推进文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12月16日至17日,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院主办的“文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毛巧晖,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宁,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研究员杨钊,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燕,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刘征军,陕西省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阎建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执行主任孙清朝,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焦欣波,西安工程大学教授兰宇、教授王衡,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婧,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理事王岁孝,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解静及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副校长王利晓出席论坛,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亢西民,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成全,副院长刘杨,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益荣等教师代表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珺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王利晓主持。

崔智林致欢迎辞。他向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并介绍了西译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及教育理念,充分肯定了文学与传媒学院近几年在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崔智林表示,本次高层论坛实时举办是对中央提出文化自信的回应,希望与会专家能够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围绕“民俗”与“非遗”两个主题交流思想,在本次论坛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郑土有、杨钊分别致辞。郑土有表示,各高校应共同做好民族学科的创建工作,研究民族非遗文化,梳理陕西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打造长安文化之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杨钊指出,民俗文化要有多元化创意设计,注重创新性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中有许多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元素,现代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需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展现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同时要注重文化旅游开发与推广,文化旅游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播。

在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民俗”与“非遗”两个关键词展开激烈的讨论。王宁结合自己关于江苏地方戏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昆剧中折子戏、串折本和昆剧现代戏这三种艺术形态的分析探讨了昆剧的传承策略。他认为,传统艺术形式诸如昆剧之类需要重构,但必须以遵循其本身的审美原则为前提,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傅功振从概念缘起、有无实形、行为主体等三个方面对“民俗”与“非遗”进行了区分,并对“非遗学”这个概念提出质疑。毛巧晖结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仪式传承人的走访调研,提出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能够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公共性知识是遴选传承人的重要标准。

与会代表各抒己见,李永平、孙清朝、王衡、亢西民分别进行发言。李永平强调,要珍视非遗和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新活力。他提出,民俗旅游是展示和推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并鼓励大家积极推广有关民俗与非遗文化活动,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孙清朝建议学校应加强对民俗和非遗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自觉担负起民俗与非遗文化传承的重任,提高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王衡围绕传承主体、地方知识和公民知识的关系转换和创造性发展三个方面对民俗文化传承提出了三点思考。亢西民表示,将以此次民俗文化研究的分享为契机,促使我校教师将民俗文化研究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助力西译在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王海珺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论坛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一众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学者齐聚于白雪皑皑的终南山麓,围绕民俗与传统文化各抒己见,不仅有助于教师们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动向,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学科的建设。

未来,我校将凝聚更多文化学者、学界精英、民俗爱好者,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艺民俗、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事业中共同迈进。

西译召开“文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层论坛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校长王利晓主持论坛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致欢迎辞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土有致辞

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研究员杨钊致辞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宁发言

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毛巧晖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永平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执行主任孙清朝发言

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王衡发言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亢西民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珺作总结发言

合影留念

分享到:
Baidu
sogou